昨天(10/21)參加了基隆在地刊物《雞籠霧雨》第四刊的發布講座,這刊的主題是「通勤」。對於基隆人來說,「通勤到台北」應該是生活經驗中的最大公約數了。

我之前就知道,從基隆往台北,除了搭台鐵直直撞,還有超多條客運路線,這不是因為基隆的交通政策多親民,而是因為有太多人需要到台北讀書和工作。也因此,基隆有「旅館城市」之稱,「家」只是睡覺的地方而已。

2016年《天下雜誌》調查:基隆是全台灣跨縣市通勤比例最高的城市,高達39%的上班族不在基隆工作,通勤目的地高度集中在內湖和汐止。

這場講座的正式名稱其實是:

【雞籠霧雨第四刊發刊趴】基隆餓鬼青年祭暨通勤大腸花

通勤 x 大腸花,活動名稱直截了當的說出基隆人對於通勤的負面情緒。

在開始分享這堆令人怨嘆又好笑的故事前,先來跟非基隆人說明幾個關於通勤的基本知識:

1、關於台鐵

「基隆」是台鐵西部幹線的起點站,往台北搭區間車大約要40-45分鐘,由北到南各站依序是:

基隆、三坑、八堵、七堵、百福、五堵、汐止、汐科、南港、松山、台北。

其中,八堵是往宜蘭、花蓮方向的轉彎處。

自強會停的站是基隆、八堵、七堵、汐止、南港、松山、台北。

2、關於客運

往台北南邊的路線,多數是福和客運經營的,有經過公館的、經過新店的。

經過台北北邊的路線,有經過南京東路的、經過忠孝東路的、直接到台北市政府的。

如果國道沒塞車,大約只要30分鐘就會在台北下交流道。

  • 20個關於通勤的血淚小故事(大家真的很針對福和客運)

《雞籠霧雨》第四刊可以在 TAAZE 買到,實體的購買地點則是基隆的「金豆咖啡」。

在《雞籠霧雨》團隊成員介紹完這刊的內容後,下半場的活動主題就是邀請所有參與者,分享關於通勤的各種趣事。

以下用第一人稱的方式紀錄。

1、

我住在暖暖,暖暖有個火車站,所以我不是客運派,我是火車派。

暖暖火車站是小站,只有月台、沒有站務人員,就連悠遊卡的刷卡機也是最近幾年才設置的,所以我就是過著每天都要補票的生活。

因為沒人管理,所以以前夏天時整個月台都是毛毛蟲,走進月台還要小心閃避垂降的毛毛蟲們。

設了刷卡機之後,連「嗶嗶」時都要小心翼翼,因為上面有滿滿的毛毛蟲。

但後來不知為何,在我大學的時候毛毛蟲就不見了。

2、(這個是後來其他人在臉書上分享的,實在太溫馨,故節錄)

我高中是讀內湖的麗山高中。剛上高一的時候,我們幾個一起上麗山的國中同學,會一起搭六點半左右那班往國立護院的國光。後來常常聽到,也是基隆人的其他同學在車上睡著,醒來以後發現又回到基隆了的悲慘故事。

有一次,有一個學長的坐在我後面,他也睡著沒醒來,我下車以後發現他還在車上,就追著車到下一站叫他起來,這大概是我人生跑的很快的幾次。

3、

我要分享的內容,很值得大家譴責。

我高中是念基隆高中。基隆高中在八堵火車站旁邊,所以高中的時候去臺北補習,就是從八堵站到台北車站轉捷運。

在八堵車站下車後,沿著月台,往基隆方向一直走,就能走出月台,然後再走個小坡,就能出站了。所以我們以前都買月台票。

到台北之後,火車轉捷運的閘門,以前也有一個地方可以直接跨過去,但現在已經不行了。

4、

我也讀基隆高中,也是要到臺北補習。有時候進八堵車站,車快來了、但前面人很多,就會直接偷跑進站。

沒買票,到台北時就說自己是從南港上車。不能說是松山喔,講松山他就會知道你騙他。

回來的時候也是,從台北回到基隆,也說成是八堵到基隆。

5、

我住暖暖,而且不是暖暖市區、火車站那邊,是更裡面東勢坑那裡。我家真的是門前有小河、後面有山坡。

高中念政大附中,在政大往指南宮的路上。所以早上六點親戚就要載我到八堵火車站,搭車到松山,再轉校車到學校。

或是走去搭客運到台北市政府,轉公車綠1到山下,再搭棕11到政大附中,一趟至少一個半小時。

就這樣過了三年。

6、

我大學念台大,回基隆也都是在基隆路或公館搭福和客運1550。因為從基隆市區回暖暖的公車最晚是22:30,所以我最晚21:50要從台北搭上客運,完全不能跟同學吃宵夜。

後來出社會就開車,上班時間就跟大家一樣,塞久了其實也習慣。

但有一次,我記得是中秋連假前一天晚上,我要先從台北回基隆剪頭髮,再回台北開車載人去宜蘭。

先回基隆的路上,就從市民大道開始塞、到內湖也塞,塞到基隆的時候,設計師說我的時間已經過了,所以我沒剪到頭髮,就直接回台北。

回台北的路上一樣,內湖塞、市民大道也塞,塞到油表最後一格的燈開始閃,我超焦慮,就狂發臉書靠杯。後來從建國高架下來,終於可以加油,我正要轉進林森北路的加油站,結果車子就在加油站前停下來了……

我跟加油站的人說我車就在旁邊,但他告訴我,我還是要去找寶特瓶來加油,而且至少要加兩公升,一公升的還不行。

7、

我大學畢業後,到新店的出版社工作。那個老闆就愛講「現在年輕人不能吃苦」,我就想說,「好,那我就去!」我們沒有在算加班,但都做到12點。

我住在安樂社區,要先搭公車到基隆市區,再搭1551到新店,通勤一趟就是1.5小時。

早上八點之前很多人往世貿。所以只要到台北市的基隆路後,10分鐘就會到新店了。真的很神奇,這些客運司機都是城市遊俠。

有一次,我本來一樣要搭福和客運回基隆市區。但看到往金山的車,往金山的車會經過我家,我就不用到基隆市區轉車,可是這種車很少見。

司機跟我說,「你真的超幸運,一天只有一班」。

我上車之後發現全車只有一個人。

司機就開始狂跟我聊天,「你是大學生喔?你沒有男朋友喔?啊他怎麼沒有載你?」

而且這班車不是走高速公路,是走省道,整整聊了兩個小時。快到基隆的時候才有個阿嬤上車,就換那個阿嬤跟司機聊天。但我後來就再也沒有看到這班車了。

8、

這期刊物裡面漫畫有畫的。有個讀者分享說,每次都會在客運上遇到一個阿伯,阿伯都在客運上刷牙,而且是「乾刷」。

9、

我是住在碇內,通勤方式跟其他人不太一樣。

我最常搭的是基隆客運1062路線,從忠孝復興往九份金瓜石,是黃金路線,都是日、韓觀光客在搭的。所以有時候看到排隊很長的時候,我就會想,「唉,為什麼他們要來台灣玩呢?台灣觀光業可以不要這麼好嗎?」

尤其是假日。有次年假,元宵節平溪會放天燈,山下瑞芳往九份的路會管制,一般的車不能上去。

所以在台北就有計程車司機會騙觀光客說一趟400,「很便宜、很便宜」。那次我就想跟一個日本女觀光客說,搭這個計程車很貴,所以就一起上了客運。我們就從台北,用英文聊天一路聊到碇內,從台灣歷史聊到基隆小吃,講到碳烤三明治、鼎邊銼,我真的不知道怎麼翻譯啊。

10、

我念台大,台大的住宿規定是北北基學生不能住宿。所以基友會會長每次參選政見都是「讓基隆人可以住宿舍」,這大概就跟之前「捷運通到基隆」是一樣的政見。

我那屆的基友會長,家裡住在八斗子,他每天去學校,要從八斗子到市區,再轉客運到公館,一趟就要2小時。他去找住宿組的人,很仔細地解釋,結果就真的說服住宿組了。

他跟我們其他人講之後,我們就一票人去申請,結果通通都被打槍。

圖:住在八斗子的人,想上早8的課,就得5點起床。

11、

從台大回來,其實在車上遇到的經常是同一群人。

但這群人可能包含你不喜歡的同學,或是前女友。

有次我在公館誠品等車,結果app的到站時間超不準,錯過了三班車,我就決定去站牌等,結果迎面而來的就是我前女友。

原來我錯過了三班車,就是為了見上她一面。

12、

我住暖暖,在八堵下車,走回家要20分鐘。

自強號也會停八堵,但我要奉勸大家,為了貪圖搭快車,會出意外。

自強停的站就是:七堵、八堵、宜蘭、花蓮。

我高中的時候就會去坐自強號餐車的那個車廂,沒有椅子,但可以躺著睡覺。

有次我睡著,醒來已經過八堵了,我背著書包哭著跑去找車長,請他在瑞芳放我下車,但他說不行。結果我就坐到宜蘭再回來。我有同學坐到花蓮的。

13、

我現在還是會從港西坐福和客運去學校。

站牌旁邊有個早餐店,阿姨記得我不喜歡小黃瓜。

因為有時候車快來了,我就會表現得很心急,暗示阿姨車要來了,阿姨就會很快給我。

但最近很困擾我的事情是,後來我的吐司就再也沒有烤過了。就算車子沒有快來也是一樣。

我至今都還在困擾這件事。

14、

我要講的也跟福和客運有關。

從台大要回基隆,台科大那邊有兩條路線,行天宮路線1550、或是新店經台北市政府的路線1551。

新店的班距比較長,而且兩條路線是在基隆路的不同側等車,所以每次都要抉擇要在哪一邊等車。

後來有了app,以為可以解決,但真的很不準。有時候去長興7-11買個優格吃,結果車就走了。

15、

我也是同樣要抉擇行天宮路線或新店路線。

有次我帶了一堆東西,不想過馬路,所以就等新店的車,顯示是兩邊的車都是15分鐘後到。

結果,

對面過了一班行天宮、

又過一班、

然後第三班又過去了。

接著,

來了一班不是福和客運的車,上面寫著到基隆,但我沒看過這台車,我就問司機有沒有到基隆。他說有。

結果上車才發現這班車也是走省道的。

反正司機說會到基隆,我上車就很安心的睡了。睡一覺醒來,外面是一個我不知道的地方,我又睡第二覺,起來看見外面是「六堵」。車上就剩我跟司機,那趟我睡了兩覺、坐了不知道幾個小時。

後來我跟另一個朋友說這件事,他說他也有遇過,但司機在他上車前有提醒他,這班車是走省道的。

16、

走省道的應該都是基隆客運。

我自己坐過兩條路線。

我在台北市政府上班,有天我五點就下班了,想說福和客運怎麼還不來。然後就遇到基隆客運,它就是走省道,結果我八點才到基隆。到基隆下車後覺得很不開心,就到廟口狂吃。

另一次到淡水,862路線,從基隆到淡水整趟坐完要100多站。之前我曾經坐這路線到金山買肉粽,但不知道金山之後還有2.5小時的車程才到淡水。我那天跟同事約在淡水,他在那邊從10點等我等到12點。我後來就放棄,沿路打卡,「我在核二廠~~」「我在野柳金山~~」,就這樣一路到淡水。

基隆客運862路線,從基隆火車站到淡水捷運站,總共129站。

17、

我有遇過福和客運的天窗是開的,下雨也沒關。

18、

我在福和客運曾經遇到椅子是類似板凳、沒有相連的那種。

19、

司機多數都很兇。但有次上車,司機跟我說「要小心階梯喔!」這根本都市傳說!

我是在臺大上車,這個司機沿途都叫乘客要小心。

這跟我今天遇到的司機根本是兩種極端。

今天的司機是,乘客都還沒上車就急著要關門,有個阿姨還被門夾到。

20、

我要講的也是福和客運,但是是溫馨的。

前幾週下大雨,那天我加班到八點多,我先從網路看國道時速只有20,但反正我就是想要回家,塞車就塞車,睡覺就好。

從台北塞了一個多小時才到基隆。

在高速公路上,不塞的路段,司機就開超快、超可怕,我還傳簡訊跟朋友說「如果我死了就怎樣怎樣」。

結果下車時,通常司機都會坐在駕駛座,但他第一個下車,我就回頭看他,是他老婆騎著機車拿便當來給他。

我猜可能是因為塞車而誤班,等等又立刻要開下一趟,所以才這麼趕。

  • 《雞籠霧雨》紙本停刊,轉型線上寫作訂閱計畫

《雞籠霧雨》前三刊的主題都蠻硬的,依序是「基隆港西岸二、三號碼頭」、「八斗子望海巷」、「基隆港的勞動者」,第四刊的主題「通勤」則是較貼近當代基隆人的生活。

我之前其實沒看過任何一刊,今天也是在現場才買了一本第四刊,但總體而言,我覺得這刊的主題和今天的活動都蠻成功的,就像文章一開始說的,「通勤」應該基隆人生活中的最大公約數,所以現場大家的參與也很熱烈。

從2014年底至今,大約三年的時間,《雞籠霧雨》出了四刊。

但就跟許多地方刊物一樣,《雞籠霧雨》團隊的主要成員大約5、6人,而且都有自己的正職工作。加上因為紙本媒體的成本實在太高,而且例如第四刊的成本有六成花在通路和印刷上,所以他們決定要轉型。

接下來,《雞籠霧雨》會在網路寫作平台SOS繼續分享關於基隆的內容,只有訂閱者看得到。

訂閱連結:雞籠霧雨,基隆物語—屬於我們的基隆故事

訂閱方案:

A、一個月60元。可閱讀《雞籠霧雨》在SOS上的所有文章。

B、半年480元。可閱讀《雞籠霧雨》在SOS上的所有文章。兩捲紙膠帶(火車和客運)。

C、半年520元。可閱讀《雞籠霧雨》在SOS上的所有文章。兩捲紙膠帶(火車和客運)。手繪基隆早餐地圖。

D、一次70元。《雞籠霧雨》創刊號電子檔(主題是基隆港西岸二、三號碼頭)。

E、一次100元。《雞籠霧雨》第二刊電子檔(主題是八斗子望海巷)。

訂閱連結:雞籠霧雨,基隆物語—屬於我們的基隆故事